2020年11月10日,本刊主办的“期刊发展与选题策划”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召开。来自北京、上海、武汉、南京、广州等高校的学报主编,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北京大学图书馆文献计量学研究室等期刊评价机构和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北京市文科学报研究会负责人,《光明日报》理论部、《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等要刊主编与总编辑出席了研讨会。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龚六堂部长在讲话中指出,《北京大学学报》依托北大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社会科学资源,长期以来坚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支持北大的双一流学科建设,学报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学校将一如既往支持学报的建设和发展。教育部社科司出版处田敬诚处长在讲话中指出,《北京大学学报》是学报界发展的风向标,综合性学报在选题上应关注当今中国与世界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政治与学术兼顾,为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作贡献。《北京大学学报》主编孙代尧教授在致辞中说,新时代人文社科期刊的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一流期刊,提升学术原创性与发挥议题引领作用。
进入研讨环节后,主要就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
一是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得失、引用标准、中国期刊的评价如何国际化、综合性学报的前景和传播等。与会专家认为,定性评价与学术同行评议体系已经构建,接下来要认真思考中国期刊的评价如何国际化;学报需要引导知识生产、实现学术聚焦;数据库的出现为综合性学报的发展提供了生机。
二是关于期刊如何反映社会大的变局、引领学术。与会专家认为,高校学报要成为从基本思想理论方面探讨中华与世界文明历史和现实的前沿阵地,同时从回答时代之问视角引领一流学术方向。
三是如何在多重视域下重构建新的学术平台。大家认为,选题策划要体现自己的办刊理念,要发挥一线学者的作用;开放社会中的学术上应有一种跨界的协同,中国道路背后的学理需要关注;学报应该打破学科窠臼,具备融通的视野;在期刊发展方面,需要破解群体性和共性问题,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协作,未来应当进一步实现集约化。
本刊常务副主编刘曙光编审、副主编郑园编审分别主持了开幕式和会议研讨。
本刊将以创刊65周年为契机,以“世界一流,中国特色,北大风格”为追求目标,坚守学术前沿阵地,致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引领学术方向,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